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3期 92-96   出版日期:2019-09-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及启示


0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是建国初期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的依据。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指示》,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同“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设为高校独立的思政课程,新中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雏形初步建立起来。1952~1956年,依据“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与观点、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设者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52年10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第一次明确了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数、开设学时等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建立。[1]

遗憾的是,在1966~1976年的十年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又受“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改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的历史性转折,进而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

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1.1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1980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和思想教育。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共中央开始重视大学生的民主法制、科学创新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此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经历一个恢复和重建的过程。1978年4月,教育部起草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开设四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8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将本科高校马列主义课程调整为三门(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文科专业增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试开科学社会主义。1982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至此,包含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得以恢复和重建。

1.2 改革开放全面开展时期:走上正轨———“85方案”
1984年9月1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高校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工作做出明确规定。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即“85方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做出重大调整,要求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四门课程,使高校政治理论课具有了规范性。

此后一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得以重建。1987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国家教委批准10所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研究生班,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研究生。到1989年,全国已有6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本科专业。1990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至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形成。

1.3 社会转型时期:探索调整———“98”方案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新内容,特别是积极推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逐步形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对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体制及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和制度建设。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明确了高校党委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和指导地位。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要求积极推动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作了调整,增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将“中国革命史”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在“98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贯彻也得到落实。[2]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改革发展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要求,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基本内容、时间安排、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科建设、实施工作的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2008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指导意见。至此,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05”方案逐渐确立。“05方案”实施过程中,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同时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通知,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评估确定了基本标准。[3]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走进新时代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需要,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了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确定了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升到体系化的高度。为了具体落实这一文件精神,同年9月,教育部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习近平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构建设提出了标准化要求。为了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安排、教研室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必将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启示
2.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步改革发展,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实现的。“85方案”是由中宣部和教育部提出方案后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布的;“98方案”和“05方案”都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确定的。特别是“05方案”,把思政课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行建设。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5]

2.2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党的十五大上被概括为“邓小平理论”。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从此,高校增设了“邓小平理论”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党的十六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于是,高校将“邓小平理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概论”;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2008年秋,高校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并在党的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党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2018年,教育部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进行修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3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改革开放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第一,制订相关政策文件。2008年5月,教育部决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同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3年7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的通知》,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规范作用。

第二,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课程培训班。依据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教育部举办11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9期课程培训班,同时还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第三,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教育部利用暑假组织教师代表开展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同时要求各高校要划拨专项经费,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的社会考察和实践研修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此外,通过资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学习和评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措施,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

2.4 教育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先导
教育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实践取得实效。伴随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经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导向转化为经济导向。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左倾”思想路线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并实施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随之将重心转变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这种以经济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对以政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二,单一化转化为开放化。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单一化倾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西方教育理念给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冲击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批判地吸收与借鉴其优秀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单一化向开放化转变。

第三,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置学生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主体性得不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单向灌输,很难收到实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人为本社会理念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个体的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关注和确立,一改过去单纯地以教育者为主体单向传输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理念。

第四,“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在传统教育理念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打独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与其他课程和教师无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孤岛现象”。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来自全球多元思潮的剧烈冲击,各种价值观不断正面交锋。在此背景下,“单打独斗”的“思政课程”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在上海部分高校进行试点的基础上,“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步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崇。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将“课程思政”上升为国家教育理念。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的“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既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7]

3 结束语
历史昭示未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关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全局性、系统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五大阶段的建设和发展,终于渐趋规范、渐趋完善、渐趋科学。如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