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3期 84-87   出版日期:2024-11-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情况关系调查研究


 

0 引言
目前,国家、高校对学生的物质资助较多,除此之外,大学生还通过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因此,在物质层面,

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不再受到贫穷困扰。然而在精神层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孤僻等负面情绪。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具有较大作用,有必要对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情况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归因方式(Attribution Style)又称归因风格,是指“个体

对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1]。研究发现,归因方式对个体抑郁情绪、焦虑

情绪、乐观水平等心理因素都具有显著影响;归因方式与学习动机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改善归因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有直接影响,归因方式越倾向于内归因,学习倦怠的程度越低

。[2,3,4]目前,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座谈会、访谈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情况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归因方式

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归因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为心理资助工

作提供现实依据。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归因方式问卷。采用由郭文斌和姚树桥编制的归因方式问卷(ASQ),内容包括正性事件5个、负性事件5个

,每个事件从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三个维度计分,采用五级计分法,将正、负性事件分开计分,得分越高,

表示研究对象的归因方式越倾向于“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信效度分析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和效度,量表总体指标与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较高,α系数除负性事件的内在性维度(α=0.390)外,均在

0.49以上。

(2)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本研究采用L.R.Derogatis编制的SCL-90量表(90项症状清单),有90个项目。[5]量

表采用五级评分制,其中“没有”记1分,“很轻”记2分,“中等”记3分,“偏重”记4分,“严重”记5分。

总问卷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王姿欢等人对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显示,信度、效度都

符合要求,可用于实际研究,Cronbach’sα系数为0.801~0.923,各因子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846

~0.949,各因子分量表和总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8,球形检验P值<0.001,适用于因子分析。[6]

1.3 研究方法
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由主试告知研究对象本调查研究的目的以及填写方法,被试填写完后收回问卷。

共计发放问卷228份,回收问卷228份,有效问卷数209份,其中男生118名,女生91名。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

算机,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归因方式问卷(ASQ)的描述统计数据用于将本次调查对

象与问卷编制时样本得分均值进行对比,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情况。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于检

验归因方式对SCL-90总分及其9个因子是否起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是否达到显著水平。

2 研究结果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状况
笔者将本次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得分与郭文斌等人编制归因方式问卷(ASQ)时样本得分均

值进行了比对[7],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与样本对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方式倾

向于“外在性、暂时性、局部性”,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倾向于“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

表1 归因方式问卷(ASQ)的描述统计数据 下载原表

表1 归因方式问卷(ASQ)的描述统计数据
2.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与SCL-90总分及其9个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归因方式ASQ

量表中正性事件内在性维度与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

性负相关,正性事件持久性维度与SCL-90总分及其9个因子都呈显著性负相关,负性事件整体性维度与SCL-90

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显著性正相关。

表2 归因方式量表得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n=209) 下载原表

表2 归因方式量表得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n=209)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3 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SCL-90总分及其9个因子为因变量,以归因方式的6个维度为自变量,分别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

果如表3所示。分析结果显示,归因方式量表(ASQ)中正性事件持久性维度与SCL-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

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负性事件整体性维度与SCL-90总

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显著性正相关;正性事件内在性维度与躯体化因子显著性负

相关;正性事件整体性维度与强迫症状因子显著性正相关。

表3 归因方式量表得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n=209) 下载原表

表3 归因方式量表得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n=209)
3 调查结果分析与启示
3.1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正性事件的归因倾向于“持久性”、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倾向于“局部性”风格的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更高,笔者暂且将这种风格的归因方式定义为“积极归因方式”,反之则为“消

极归因方式”。简而言之,具有积极归因方式的个体认为,导致正性事件的原因会持久地存在并影响其他事

件,导致负性事件的原因不会影响生活中其他事件,因为这样的归因方式个体更能体验到自信、乐观等积极

情感,生活满意度更高。一方面,当个体认为引起成功事件的原因能长期存在时,会更加自信、乐观,在遇到

困难时愿意付出更多努力,从而提高个体成功的概率和个体效能感。另一方面,当个体认识到引起失败事件

的原因不会影响其他更多事件时,个体会更容易从逆境中走出来,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恢复与提升。

与郭文斌和姚树桥编制归因方式问卷时的样本数据对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更倾向于“暂

时性”风格,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倾向于“整体性”,这样的归因方式偏向于“消极归因方式”。笔者认为主

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致贫原因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这些学生家庭致贫原

因一般为双亲离世、单亲、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家庭遭受突发变故、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等等,无

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压力。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低,往往缺乏处理压力的能力,长期的压

力会导致学生处于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中,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致使这些学生的归因方式也偏向消极。二

是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离家外出打工的现象普遍。由于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在心理上,往往很难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3.2 启示
笔者认为,资助工作者们有必要通过以下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进而提

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精准筛查存在消极归因方式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量表普查、谈心谈话、经

验识别等方式开展工作。对筛查出来的存在消极归因方式的学生,学校需要安排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老师进

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其次,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开展归因训练。开

展团辅活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将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灵活性、积极性的归因

方式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并精心挑选出几个具体的主题开展活动。二是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

,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通过案例分析、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归因分析,认识不同的归因对情绪、行为

等造成的影响,逐渐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方式。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重塑学生自信。从“受助”

到“助人”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体验到受尊重、被重视等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此外,

有研究显示,教师的以下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归因方式:口头要求、任务指导、奖励或惩罚等强化方式、言语

反馈等。[8]因此,高校任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关怀、后期跟踪巩固也非常重要。

4 结束语
本研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情况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倾向于认为“导

致正性事件的原因会持久地存在并影响其他事件、导致负性事件的原因不会影响生活中其他事件”的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更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偏向“消极归因方式”,高校资助工作人员

、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应当对这部分同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保护同学隐私的前提下,给予高质量的精神帮扶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形成合理、积极、正向的归

因方式,最终成长为“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