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3期 73-76   出版日期:2019-09-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同时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为精准而现实的价值选择。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1]之后,他又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树立“互联网+”思维,构建社会创新创业平台,全面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潜能。[2]201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到834万人。面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2019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19项具体举措,在推动双创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拓宽新路径,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大学生创业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客观系统地探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如何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将有助于增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 1 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资源宝库,要着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9年,我国高职扩招100万,这将加大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引擎,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双创”浪潮的形成,让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大学生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投身其中,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就业税收优惠、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安排就业创业培训等,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然而麦可斯《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3.0%)、2015届(3.0%)基本持平。从近三年的创业比例来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总体持续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仅为3%,与美国20%的成功率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心情焦虑、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坚持事业的发展,最终失去信心,选择退缩或放弃,从而导致整个创业行动的失败。因此,在国家强力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培养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获得创业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2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固定、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周围环境和后天各种教育影响形成的综合心理素质。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3],它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2.1 创业驱动力 创业驱动力即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理想、兴趣等心理因素,是创业的先导和激发大学生勇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内部动因。现如今的学生创业活动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大学生顺应“创业带动就业”时代发展需要,凭借广博的知识储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去开创能够发挥其特长的一项事业。然而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大学生依然盲目地追求工作的安全感、稳定性和所谓的“金饭碗”,缺乏创业的勇气,不愿意尝试,更不敢去主动创业,认为创业就是“冒险”。因此,创业驱动力对于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确定创业目标、实现创业目的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创业驱动力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始终抱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地激发和拓展创业潜能,推动创业活动取得成功。 2.2 创业意志力 创业意志力是指大学生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觉确立创业目标,并据此调整创业活动以及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克服各种困境,实现创业目标的积极心理素质,它具有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等特征。坚韧顽强的意志力是创业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双创”意为在创业的过程中伴随着创新,要开创新的事业,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创业者需要承受很多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是精神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此时就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利用自身拥有的坚强意志品质,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在错误和失败中不断总结、不断向前,才能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 2.3 创业行动力 创业行动力主要体现为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包括创业者的处事风格、工作态度、决策观念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精神风貌。创业活动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创新性事业,需要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创业人格。创业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任何危机,同时还应该具备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敢作敢为的责任意识以及能够独当一面的决策观念和处事能力。创业行动力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影响创业行动的主要因素,因为有了动力才能激发创业者运用智慧和能力在自己的创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以坚强无比的毅力来实现人生理想。 2.4 创业自控力 创业自控力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能够调整心态,消除各种心理不适状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有人认为压力有害,从而选择规避、减轻、管理,而有人则选择接纳、利用、拥抱,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害怕压力的人选择规避,不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而失去信心,放弃创业活动。接纳压力,改变对压力的看法,会使创业者拥有超凡的胆量和气魄,重新思考压力。压力管理的最佳方式不是规避和减轻,而是当感觉到焦虑、沮丧、生气时,给自身注入能量、勇气和期望,改变态度,激发行动。 3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主要路径 3.1 培养创业驱动力,提高创业意识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如何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洒向大学生的心田,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题。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包含三个阶段,即创业准备阶段、创业成长阶段及创业巩固阶段。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不同的创业教育。刚刚入校的新生接受最初的创业启蒙教育,如果把创业教育当作“一棵树的成长”的话,这个阶段就是播种阶段,通过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在大一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引导学生确立人生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创业驱动力是树苗茁壮成长的养分,它来源于大学生所储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不断丰富创业储备,培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即将长成参天大树,在具备了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对创业计划加以巩固,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积极投身创业活动。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与创业有关的校园活动,将成功创业企业家的奋斗经历通过讲座或校园巡讲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以创业典范的成功实例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 3.2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创业之路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学生们忐忑而彷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很容易放弃,因此提高创业实践中的心理调试能力十分必要。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基础课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增加创新与创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培养积极乐观情绪等与创业心理品质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创业心理品质,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明确创业目标。在确定创业目标时定位要恰当。创业目标过低,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导致动力不足;创业目标过高,导致学生胆怯不敢尝试,又或是失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因此,学校开设的创业心理课程一定要符合学生个性特质需要。学生在明确了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同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面对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调节心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积极的创业心态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不断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3.3 塑造创业人格,提高创业行动力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人格,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个人素质与人格品质,能够有效地调整、控制、驾驭个人的创业活动。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学校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把积极心理引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主观体验、乐观的情绪分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造性的创业思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要时刻关注所在班级学生的动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大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在同学间、师生间形成心理分享,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游戏、创业实践心理分析等方式,强化创业人格塑造,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提升自信心、坚韧性、适应性,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心理品质,提升创业活动的主动性。 3.4 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是增强创业驱动力,培养良好创业心理素质保证创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要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从而从事创业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完美结合,不断提高应用技能,又可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心理品质。为此,学校一方面要积极策划组织校内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案例调查分析、模拟创业实战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整个创业流程,在创业实践中巩固创业知识,激发创业需求,并在比赛中感受挑战和竞争,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孵化园、创业园等,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校企互动、双向交流”为手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习的平台,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实践场所是学生、社会、企业三大主体之间沟通的纽带,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基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和创业目标,通过创业知识的积累运用、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建立健全的创业心理品质,在真实的创业实践中寻找到切实具体的创业商机,证明前期孕育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明确创业的具体操作方向,面对创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地应对负面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努力克服不良创业心理问题。 4 结束语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9年初,教育部门以更实举措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升级,使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路径。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创业教育中要把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培育环节,这不仅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