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2期 91-95   出版日期:2019-06-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南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提升途径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 于清晚期以前,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

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是华夏族在几千年跋涉前行中所积淀下来的思想菁华, 也是中华民族最值得依赖的文化软实力。优秀

传统文化的范畴囊括了思想政治、制度礼仪、生产生活、精神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

化, 放射着永恒的思想光芒。

管子认为国之有四维:“一曰礼, 二曰义, 三曰廉, 四曰耻。……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2]孟子也提倡: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3]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三纲五

常”“四维八德”逐渐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 这也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和接受。剔除其中封建色彩浓厚的“君权、父权、夫权”等纲常内容, “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温、良、恭、俭、让”等修身准则, 仍不失为当今大学生所应恪守的道德规范, 对今天大学生德育工

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高校提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其义不容辞的重任。教育部2014

年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大学阶段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 在培养与国际接

轨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 也有责任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砥砺大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 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可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提升文化自

信, 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任何先进文化必然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 独一无二的民族性;其二,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诚如习总书记所

言:“传承中华文化, 绝不是简单复古, 也不是简单排外, 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 摒弃消极因素, 继承积极思想,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5]因此,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为今天的道德

建设提供借鉴和启发, 也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

2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在高校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大学生的意义是全面而丰富的, 不仅体现在品格涵养方面, 在文化胸襟

、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大有裨益。

首先, 高校传统文化能够唤醒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教育的核心之所在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 唤

醒学生的人格心灵。”[6]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一旦觉醒, 就会反思自身文化素养的不足, 积极寻求塑造文化

人格的圆融之路。事实证明, 越了解传统文化, 文化眼光就会越犀利, 文化胸怀就会越宽容。犀利的眼光

和宽容的胸怀是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必然条件。

其次, 高校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传递文化的过程, 凭借亲切的

母语归属感, 传统文化可以很快为青年学生接受, 并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和文化, 形成带有独特民族性的

认知结构, 也为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和文化底蕴的培植打下厚实的基础。

最后, 传统文化可以陶冶情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引导大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审美追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未来世界

的主人, 具有高尚情操的大学生势必会创造有品位的文化活动, 让文化的发展始终沿着真、善、美的道路

前进。

3 南通市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南通市现有南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所公办高校。为了解南通地方高校传统文

化教育实施状况, 笔者首先对其中部分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进行了调研。

南通市各大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为线下课程和网络教育平台课程两类。各高校不同学期均开设了数量不

等的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公选课程, 例如《中华国学》《中华民族精神》《古代名剧》《中华诗词之美

》《唐诗鉴赏》《猜灯赏谜》《中华传统文化与公务员素质建设》等诸多鉴赏教育类课程, 学生对这类课

程的选择积极性普遍很高。以南通大学为例, 啬园、钟秀、启秀、启东四校区每个学期传统文化类课程报

名人数均达到了开课人数要求, 90%以上的课程甚至达到了选课人数上限。同时, 各高校依据办学规模开设

了数量不同的公选课程, 而且传统文化类课程每学期占有一定比例, 但总体而言比例不高, 几所高校平均

值仅为11.2%, 尤其是南通大学这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文化课程所占比例偏低突出, 如表1所示。

表1 南通部分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情况     下载原表

 表1 南通部分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情况
除公共选修课程, 南通市各高校也都拥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社、华学社、诗词社、汉服社、戏曲社

、书画篆刻社、相声社等学生社团, 这些社团也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组织路径, 无论是学术型的还

是兴趣爱好型的, 也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发挥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南通市高校有的还会组织策划一些公益性质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如南通

大学“周建忠名师工作室”于2018年暑假和2019年寒假都开展了教职工子女学习公益系列讲座, 其中《我

们一起来写诗》《华夏衣冠与中华传统文明礼俗》《中国古代文学家少年成长故事分享》《听小唐讲故

事:<史记>中的历史人物》等讲座, 就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彰显了大学“文化

传承、服务社会”的功能, 也表现出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综上调查分析, 南通市各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具有了较高的认同度。因为, 从长远意义上看, 无论何

种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也无论今后将要从事何种工作, 把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作为积累, 把优秀传统

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 已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共识。

总体而言, 在国家和社会日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传统文化受到了从国家、政府到学校和个人的

广泛重视和关注。但笔者以为, 南通市各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操作实施方

面还面临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3.1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到目前为止, 虽然南通各高校都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课程, 但总体来说, 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特别是对理科、工科以及医学类的学生。由于本身接触人文社科知识的机会就少, 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类

课程不仅种类偏少, 而且普遍以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互联网信息普及的时代, 考查不严格的公选课程对于

思想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来说, 思想品格的教育影响无疑是蜻蜓点水式的。只有按

照大学学分制的形式进入学校必修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功用才会发挥得较为充分。

在部分高校中, 思政工作人员虽然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也开展了一

些相关的教育活动, 但总体上这些活动零散而不成体系, 层次不高、内容肤浅, 无法体现传统文化本身的

魅力。

3.2 学习资源形式单一老化
在互联网和通信设备飞速发展的今天, 微信公众号、各类学习APP等多种媒体的信息和资源已走进我们的日

常学习和生活。然而在南通市各高校中, 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书本和

视听资源, 学习资源形式相对单一, 并且学习过程缺乏交流互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强, 个性化也较

突出, 只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学习资源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受

课程资源和传播形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南通市各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并未获得多元化的有

力支撑。

3.3 传统文化的学习仍表现为重知轻行
教师课上讲授依然是现在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形式, 南通市各大高校亦是如此。传统文化是根植

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 实践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社会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和生动

教材, 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都是文化教育的社会载体, 高校学生仅仅依靠课上教师的讲授, 不走

进社会生活和文化遗产中的体验式学习, 难以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 对传统文化缺乏整体的认识。南通市

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教育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等美誉, 仅仅依靠老师讲

解和书籍报刊的介绍, 学生是感受不到这些称号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深意的, 只有高校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

作, 成立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或实践基地, 开展形式多样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提

高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才算是抓住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

4 南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提升途径的探索
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

任务。首先, 南通市地方高校应该足够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 全面推进传

统文化课程体系化建设。在资金的配套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中应不遗余力予以支持。其次, 南通各高校应在

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时代性, 致力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传统文

化素养, 并制定相应配套的激励措施。再次, 南通各高校应倾力打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在

数字化媒介的参与下, 提升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程度。最后, 各高校应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党

政机关、群团组织一起发力, 齐抓共建, 致力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在教师的熏陶和引领下,

有条不紊地在全体学生中推广传统文化教育。

4.1 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化建设
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化建设涵盖了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等诸多内容:

首先,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首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公

共课程, 都必须修满学分。现阶段, 该课程应该充分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

作用。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中, 要从“文化基因”“民族血脉”“精神家园”等层面来把握传

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在精神层面上凸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现代性。另外,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平台的搭建版块之一, “马工程”的《中国文化概论》可在南通高校大力推广,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 除了公共必修课以外, 南通各高校应在选修课上重点扶持一系列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如南通大学“周建忠名师工作室”主办的《古典诗词解读》《兰文化》等系列讲座,

南通大学文学院“文苑讲堂”邀请了当代国学大师范曾来通大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都吸引了大批学生,

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课程视频都可以作为公开课资源, 供喜爱传统文化的师生们学习揣

摩。

再次, 在通各高校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与教学规律, 适当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如开设《

唐诗宋词选读》《论语概要》《儒家菁华》《中国孝道菁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书画》等专题讲座,

在大学生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促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同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

辩证思维, 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讲座中适当穿插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发展史, 辩证分析“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说法, 批判地借鉴西方文化之所长。

最后, 在各级各类主题讲座的基础上, 在通各高校可以秉持科学化、规范化的理念, 自主整合、编排传统

文化教材。南通高校以必修课为主, 以选修课、读本为辅, 完成传统文化简洁、高效的课程体系化建设。

“知而不行, 是为不知”, 在南通各高校教务部门宏观引导的前提下, 还应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 出台

相应的激励措施, 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学有所乐, 学有所得。这样, 在各类课程和传统文化读

本的熏染下, 南通各高校大学生在传统美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方面得素养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4.2 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中国古代先贤早就关注到环境对人品格养成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荀子曾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

涅, 与之俱黑。”[7]《说苑》与《孔子家语》都曾记载:“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

与之化矣;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8]“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的

文化素养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

文化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 通过幽雅整洁的校园环境、古朴素雅或恢宏现代的建筑布局, 门厅走廊张贴

先贤圣人的名言警句、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等别具匠心的设计, 体现文化内涵、创

造文化氛围, 耳濡目染陶冶学生情操。”[9]作为大学生读书求学、朝夕不离的校园, 务必要给学生一个清

幽高雅、书香浓郁的自然环境, 一个以人为本、讲信修睦的制度文化, 一个崇礼尚义、德业并进的精神文

化。因此, 南通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都应该把传统文化

的优秀基因渗透进去, 让学生时时感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如南通大学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分

别为“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自勉自奋, 祈通中西”, 都表达了先校长张謇对学生们成才的殷殷期盼;南

通理工学院校训“厚德强能, 知行精进”, 南通职业大学校训“厚德远志格物致知”, 皆既强调了高校“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 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 突出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 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高校里, 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榜样与楷模。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教师的率先垂范对学生了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南通各高校可以开展

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交流, 让老师们切磋琢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通过交流真正提升自己对优秀传统

文化的领悟, 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优秀校园文化的引领下, 优秀传统文化的基

因会润物无声地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对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然会起到极大的推动

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4.3 新媒体的支撑体系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要充分把握大学生

的思想脉搏,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层次。大学生作为紧跟潮流的群体, 对新鲜事物

接受能力较强。因此, 在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泥古不化, 仅仅局限于讲座教学等传统模式。

南通各高校应与时俱进, 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阵地, 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平台, 建设相关的传统

文化网站, 使传统文化的学习充满时代气息, 如利用现代动漫技术对传统经典进行解读, 也可利用相关的

手机APP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接受。

5 结束语
高校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肩负着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入到学生的思想血脉中

的重任。南通各大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已涵盖相关课程设置、文化社团建设与活动、校园文化平台的

建设与推广等诸多方面, 但在所在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方面还有待深入。为了更好地履行弘扬传统文化的

社会责任, 南通各高校应在课程建设体系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新媒体支撑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下足功

夫, 才能更好地守护江海文化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