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 企业的生产方式已发生极大转变。“中国必须实施制造强国
战略, 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 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技能人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1]目前, 中国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生
产规模继续扩大, 未来从日本进口的高性能电子零部件和机械类产品等将稳步增长。因此, 国内日企急需
既懂日语又掌握商务、IT、会计、生产管理或质检等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高等院
校有五百余家, 在校生约为625 700人。[2]市场对日语人才需求旺盛, 高校人才供给也充分, 但日语人才
培养与市场需求联动依然存在偏差问题, 这需要以“跨界融合”的思维重新审视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 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跨界融合”的基本理解
“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是指以日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 在汽车、IT、化工、电子、食品、服装、旅游等
行业的第一线岗位开展业务、进行操作或管理的人才。调研发现, 在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过
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确、互动交流平台欠缺、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需要学校发挥服务功
能、企业发挥引领功能, 校企共建联动合作信息平台。[3]日系企业以及与日本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都需要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熟悉生产或业务流程、良好的日语交际能力和业务操作或经营管理能力类型的日语
人才, 因此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也要遵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规律, 掌握雇用方
的需求, 跨界合作培养人才。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 从跨界维度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
教育”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 跨界必须架桥, 架设不同教育层次之桥, 也要架设不同教育
类型之桥。[4]就“跨界融合”而言, 机制设计理论为其机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解决了信息效率和激
励相容的问题。信息效率指的是跨界融合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 激励相容机制指的是能够给参与者激励,
使参与者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达到所预期的目标。学校、企业、政府各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不足。人才
培养方和雇用方如果能打破双方边界, 冲破思维桎梏, 实现跨界协同, 就有可能既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
也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学历教育的功能, 也有为社会相关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就业
技能培训的责任。企业不仅关注产品和市场, 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实操训练提供场所和实践指导。这样,
校企双方组成并发挥团队优势, 协力攻破企业的技术、管理或研发难关, 及时把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生产
力, 跨界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双方双赢的目标。政府可以在跨界过程中制定政策, 牵线搭桥, 组建产教融
合协调机构, 并通过政策法规进行利益的再分配, 发挥统筹、服务、推进和评价的作用。通过“跨界”进
行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 然后协同合作并升华至“融合”, 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就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而言, 笔者认为从实践看, “跨界”分为外部跨界和内部跨界
两个类型。外部跨界包括高校、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的优势资源整合。其中, 校际跨界含同类型同层次学
校之间、不同教育层次的学校之间、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跨界;校企跨界包括学校与国内企业、学校与海
外企业合作的跨界。内部跨界包括学校的跨学科教育。
2 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跨界融合”的思路
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偏重日语知识传授而忽视日语沟通技能和行业技能训练的现象, 出现
日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日语沟通能力偏弱、行业技能欠缺的诟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根据职业教育
理念, 借助机制设计理论, 从专业定位至制度保障对跨界的思路提出五点设想。
2.1 优化合作伙伴选择
根据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对专业作发展规划, 既要对专业自身和学校
资源作详细评估, 又要对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布局、日语人才需求和兄弟院校的同类专业建设
情况作调研, 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及就业岗位和岗位群, 然后用SWOT分析法掌握专业自身
的现状。SWOT是指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遇) 、Threats (威胁)
, 优势和劣势主要着眼于专业, 包括专业所在学校的自身的实力及与其他学校的同类专业的比较, 机遇和
威胁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制度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布局和对自身的影响。
专业建设要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在校内选择跨学科合作伙伴, 在校外选择校际
和企业合作伙伴。跨界融合谋求的是共赢, 只有自身拥有品牌和特色才能寻找到良好的合作伙伴。日语专
业与企业的合作既包括显性项目, 也包括隐性项目。显性合作项目是指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日语语言培
训、语言翻译、企业文化培训等。同时, 企业以与日语专业合作为契机, 还能找到隐性合作项目, 如与学
校其他专业合作培养人才, 协助行业企业攻克科研难题等项目。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有利于满足跨界主体方
的利益诉求, 带动人才培养跨界合作的内涵式发展。
2.2 加大课程融合深度
围绕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所谓“宽基础”是指
日语语言基础和文化修养基础;“活模块”是指给学生设计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 包括商务模块、生产管
理模块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
对于专业建设而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顶层设计, 课程建设是抓手和“跨界融合”的核心。课程建设必须尽
量做到“八个对接融合”: (1) 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2) 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
接; (3) 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内容对接; (4) 教材与培训指导书对接; (5) 教学方式与岗位培训方式融合
; (6) 教学场所与职场环境融合; (7) 课程考试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融合; (8)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教育生态圈”建设的推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校际、校企跨越时空界限共建课程也是
大势所趋。日语语言沟通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 缺乏日语语言运用环境是学生日语沟通能力难以得到
有效提高的原因之一。[5]因此, 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国内日系企业或者日本本土企业合作开发行业
日语学习资源库, 积累职场技能分解教学的视频资料, 提高学生的职场认知。
2.3 努力开拓海外实践基地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开展多层次、宽
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
际化人才。”[6]日本也完善了外国人才和外国人技能实习生的相关政策, 在出入国管理政策、薪酬和安
全以及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日语专业可借助专业优势, 努力开拓海外实践基地,
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强化行业技术能力搭建平台。
海外实践基地合作既可以开展2+1形式, 也可以2.5+0.5形式, 即在国内学习2年, 在日本企业顶岗实习1年
, 或在国内培养2.5年, 在日本企业顶岗实习0.5年。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实施“现代学徒制”, 安排学生
在国内学习日语语言文化基础、行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到日本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
2.4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跨界融合”的推手是教师。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既能担任学校教学, 也能为企业提供技能或管理或
研发服务。为此, 教师必须强化跨界意识, 积极与区域的产业界建立联系, 并且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参加锻
炼, 了解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 熟悉生产流程或业务流程, 掌握人才市场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现状及趋势。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该地区跨境电商日语人才处于紧缺状态, 其根源在于师资难以支撑此类人才的培养。
因此, 教师必须相应地跨界转型, 参加跨境电商的相关培训, 在平台上亲自操作实践, 积累丰富的平台业
务操作经验, 获取“跨境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此外, 从合作企业中挑选优秀的跨境电商人员到校
担任兼职教师, 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无距离对接融合。
2.5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
(1) 建立政府支付制度。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会遇到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改善等现实问题, 亟待科研团队支
援。高职院校既拥有为生产、管理、外贸和服务一线培养人才的教师团队, 也拥有相关的科研团队, 如果
政府能出台有关产教协同科研共建的优惠政策, 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或者参与产业界的
技术研发项目, 既能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 也能增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本通过产学官跨界
合作的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政府统筹、产业界主导, 政府制定相关
政策激励企业参与产学合作, 例如为向学生提供顶岗培训机会的企业支付“人才开发支援补助金”, 减少
企业职业训练投入成本。[7]这些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2) 完善跨界合作体制。跨界合作必须有完善的指导方案, 其中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权利义务、步
骤进程等要素。例如制定“日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类似的文件, 需明确委员会的性质和委员
的责权, 若建立海外实践基地, 必须与合作方签订合作教育框架协议和实施细则。只有跨界方案周密完善
、管理有效, 才能保证跨界行动有章可循。
3 跨界融合实践案例分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在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理论和实践探索, 并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 明确专业定位。学院所处的珠三角地区以汽车产业为区域支柱性产业, 吸引了大量的日系汽车企业
投资, 形成了完善的日系汽车组装厂和配件厂产业链, 带来了大量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就业岗位。学院秉
持职业教育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理念和学科跨界合作伙伴选择的原则, 基于外在的人才需求和内在的专业建
设需要, 充分利用国际化办学实力强的日语专业和师资雄厚、设备先进的机电学院的自身优势, 进行内部
有机整合, 将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为汽车行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适应
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 致力于“日语+汽车”的专业特色和品牌的
建设。
其次, 完善制度保障。商务日语专业与机电学院、国内外日系企业、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等单位建立合作平台, 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方式开展教学、培训、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学院成立了“商务
日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规范校企双方的职责, 明确双方的权利、合作步骤及质量保障措施。企业为
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建言献策, 并且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场所和师资援助。学校为
合作企业提供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和生产新技术攻关的协助等服务。此外, 学校还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
定海外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及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生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双师型”专任教师认定
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及考核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及校企
合作激励制度等, 通过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的建设和完善, 推进跨界融合的深入推进。
再次, 加强语言与行业技能的融合。学院推进中高职办学衔接, 强化学生高职阶段日语语言技能、跨文化
沟通技巧以及行业技能、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上, 设置基础日语和行业日语模块。基
础日语模块包括基础日语、日语交际技能训练、日语应用文写作、日本概况和日本企业文化等课程。行业
日语模块被又分成商务模块和生产管理模块, 商务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日语商务洽谈、物流日语、函
电与单证、网上外贸实务、B2B网店运营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模块包括实用汽车日语、日企生产组织与管理
、质量管理、金工实训等课程。通过跨界融合培养, 学生的日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对行业的认知力以及商贸
业务操作能力、生产管理能力都得到有力提升, 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行业界树立了“零距离就业
”的良好口碑。
4 结束语
“跨界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培养有效途径。“跨界融合”必须全面开拓校内外资源和海内外
企业资源,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整合优势资源, 通过共同开发和共建共享课程,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 为
学生的行业认知和技能实习搭建平台, 强化学生的实践力, 达到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和行业技能力共同提
高的目的。同时, 政府在“跨界融合”中要发挥统筹功能, 通过给企业提高人才培养协助的支援补贴等措
施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共同营造跨界合作文化, 建立“顶岗实习生培养制度”和“双师素质”教
员人事制度, 以完善的制度保障促进技术技能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