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
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
的三大法宝之一, 正是因为有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任何群众组织、政治组织及资产阶
级政党相比, 有着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 因而能够在中国革命中脱颖而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作为领导13亿中国人民圆“中国梦”的执政党, 我们的党建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曾经是“象牙塔”的学
校, 尤其是高校, 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1 高校党建工作依然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
一所高校往往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有上过山、下过乡的“50后”, 也有思想活跃、有着奇思妙想
的“80后”“90后”, 甚至“00后”;既有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学校工作的普通教工, 也有吃了洋面包、喝了
洋墨水的“海归”……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导致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多重文化思潮, 给高校
群体“三观”形成种种干扰。西方文化、商业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思维习惯等通过网络虚拟的空间逐渐渗
透, 其中既有以全球视野思考人生与价值的积极一面, 也有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消极一面。而青年学生往
往更容易被后者所影响, 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注物质利益。现实和功利的价值理
念常常会让青年学生用挑剔的目光审视、放大社会问题, 出现对自己民族、甚至国家的认同弱化。这种现
象如果不正面引导, 势必会使部分青年学生不认同自己的文化, 甚至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丧失基本的价值
判断, 是非不辨, 美丑不分, 进而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地“内存”, 并在行动中加
以释放, 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
如2008年1月4日, 北京某知名高校出现一位著名经济学教授与其学生在课堂发生冲突事件;又如某高校发生
的《致××大学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的一封信》, 以及少数高校的极少数学生与社会文化格格不入而导致
的意外事件 (坠楼、失踪、出家等) , 影响较大的还有浙江大学年轻“海归”的跳楼事件, 一度引起社会
的轩然大波。[1,1,3]一般舆论认为, 导致上述校园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文化观念的
冲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文化建设, 就要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让文化如涓涓细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
可能有所不同, 但属于底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也最具凝聚力。党的建设工作应该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 (包括地域文化) , 采取新的方法和策略, 以利于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2 文化冲突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
高校促进文化融合, 关键在院系的党建工作。院系党组织是推动院系建设发展的政治核心, 在学校党组织
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院系下属 (系、室) 党支部是党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一线的
战斗堡垒,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早在21世纪初, 苏州一些高校党委就提出要以“立足院
系、注重党建、知行合一、服务师生”为指导思想;以“服务至上”“先忧后乐”“和合文化”为理念;以
党建为抓手, 改进院系的管理工作。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先锋论坛”作为院系党建工作的新平台应运而生
。“先锋论坛”由学校各院系党总支轮流申办, 党委组织部予以指导和协助, 院系各级党组织积极配合,
至2017年底已有12个院系党总支先后承办了“先锋论坛”。每个承办院系都是主角, 主题确定后院党政共
同研究实施, 党委部门和其他院系党组织协同配合, 实现“全校参与、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的目标。
2.1 办好“先锋论坛”,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先锋论坛”是创新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 在形式上, 力求跳出论坛办坛, 倡导“服务至上”的教学
和管理理念。针对学校师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比较强, 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思想比较活跃等特点,
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活动效果, 使党组织的活动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 贴近师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
际。
在内容上, 坚持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的原则, 体现“立足院系、服务师生”的良好校园文化。立足院系主
要是围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广大学生勤于学习、勇于
创新、甘于奉献, 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道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
、艰苦奋斗的新一代。对学生工作出色的辅导员, 鼓励基层部门打破原有的岗位限制和专业限制, 大胆地
提拔重用。
在机制上, 要形成“全员参与、师生互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文化互动局面, 既体现承办单位的创
造性的工作, 又体现出组织部门、各基层党组织的有力支持、配合, 通过每半年到一年一届的轮流承办,
汇聚各方面力量, 创新工作机制, 拓展工作领域, 改进工作方法, 使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
力, 营造出“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主体, 也是“先锋论坛”活动的主要参与力量。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以“中国梦、育才梦
、成才梦”为主题的第八届“先锋论坛”活动, 以“启梦、追梦、筑梦、秀梦、续梦”等篇章, 精心部署
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为一体, 在全面把握“中国梦”重要
内涵的同时, 引导广大师生党员, 特别是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教育梦”的历史
使命, 以利于自己“就业梦想”和“创业梦想”的实现, 为学生熟悉吴地文化、将来融入苏州打下基础。
艺术学院党总支在党建活动中, 利用党员教师大都是艺术上有成就的专家的优势, 在承办活动时, 以“祖
国万岁、美丽苏州”为主题, 用苏州山山水水的无穷魅力、吴门画派的多姿多彩, 成为学校育人的调色板;
用吴侬软语的歌声, 化作一个个感化学生、陶冶情操的音符;用大合唱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和书画比
赛把整个活动串了起来, 焕发师生爱国、爱家、爱校的激情, 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
化,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团委和各院系的团委开展了“十大学习标兵”“十大校园歌星”“十大创业新星”等评选活动, 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业信心, 培育了校园文化, 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深受教益。另外, 在选修课中, 鼓
励党员教师勇于创新, 开设“恋爱修养教程”“大学生社交礼仪”“恋爱心理学”和“大学生安全修养”
等课程,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其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上完课后, 许多学生纷纷表示:原来以为“
网恋”很浪漫, 现在才知道这可能是个面具, 背后说不定会有什么传销之类的圈套。也有学生认为:天上不
会掉馅饼, 如果砸中我, 首先要想是不是个陷阱。还有的学生表态:任何高大上的创业, 不管发起人吹得多
么神乎其神, 如果要加入, 都得征求老师或家长或同学的意见。如果要创业, 就先向已进入学校的“太湖
众创·苏州市大学生众创空间”的师兄师姐们学习。
通过“先锋论坛”持续深入的开展, 近年来学生在自我管理、专业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学校教学秩序井然, 治安状态良好, 先后荣获江苏省首批平安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 (校园) 等荣誉称
号。
2.2 办好“先锋论坛”, 消弭文化代沟
(1) 苏州是范仲淹家族所在地, 把“先忧后乐”精神融入学校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把工作与地域文化的
优势紧密结合, 形成的力量是强大的、持久的。管理学院党总支向全院教师提出了“发挥文化优势、打造
特色品牌, 建设全方位育人模式”的育人倡议。利用“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
就在本学院的有利条件, 将吴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化育人的优势, 将管理学院优美、洁净环境的建设转
化成环境育人的优势, 并通过去天平山考察, 去文庙凭吊先贤遗迹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学习范仲淹“先
忧后乐”的精神。学院还通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等行动, 来保证“三育人”工作的开展。作为首届
“先锋论坛”的承办单位, 该院党总支通过学习新党章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巡礼、“先锋论坛”主题报告
会等三个篇章, 展示了院系的党建风采, 特别在社会实践巡礼篇章中反映了学校学生为震区群众献爱心,
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进社区、“三下乡”的活动等, 将吴文化的精神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以党员教
授、博士为主体的吴文化研究院, 在此过程中还著书立说, 涌现了如《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苏州城墙
》《吴文化概说》《走进吴文化园》《苏州水城》等一大批成果。用地域文化育人, 成为苏州高校一张张
靓丽的名片。
(2) 科研力量雄厚、相关技术与社会衔接紧密, 是工科院系的亮点。党建工作是在创新与守成中不断走向
前进的。创新党建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党建的规律性, 赋予党建的时代性, 体现党建的创造性。机电工
程学院党总支在承办“先锋论坛”时, 抓住纪念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的契机, 通过“颂改革”“话成就
”“谋发展”“促和谐”四个篇章, 开展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技能展示, “风物长宜放眼量”基层党建
论坛, “改革开放伴我成长”网上论坛等专题活动, 讴歌了国家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展示了苏州和学校近
年来的变化, 广大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参与, 充分反映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科研力量较强的工科院
系积极鼓励党员教师面向社会服务, 有的科研达人一年申请专利就达十多项。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项目10项, 合作承担的国家项目8项。学院党总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带动学生将兴趣、爱
好转化为实用的科学技术, 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一托二”“一带多”等形式, 将创业平台
与教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 养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将“先忧后乐”的精神贯穿到学习和创新
、创业中去。有的党员教师为了工作需要, 干脆在学校周边买了房, 把实验室、实训车间, 当成了自己的
第二个家, 以便于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教学、实验和创新中去。近年来, 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比赛
中, 苏州市职业大学三大工科学院师生团队连创佳绩。由此, 学校近年来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
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2.3 办好“先锋论坛”, 将苏州城市文化融入党建工作中
把党建与地方文化相融合, 使党建工作搞得更加生动活泼。高校党的地位和作用不是自封的, 而是要通过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员工的“和”, 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师生,
形成“合力”。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合精神。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和拓展之地, 是和合文化不断丰富
发展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域, 成就了苏州独特的城市精神文化。“和合文化”有助于纠正以往“斗争哲学
”的偏差。它是在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的基础上, 来解决矛盾、冲突, 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
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 求同存异, 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4]
毛泽东早在1938年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因此, 干部之间的“和合”
尤其重要, 无论哪个部门, 一旦干部之间不能融合, 那该部门的工作将举步维艰。同理, 干部与教师之间
的沟通也十分重要。因此, “先锋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就是深入学习实践十九大精神, 围绕实现“中国
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展开。一是思想认识的提升, 通过名家讲坛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做主题报
告, 加深对活动的认识, 使党员教师和党员干部在理论层面统一思想;二是专题研讨, 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
分析交流, 使院系党员干部形成共识, 对相关话题进行互动, 经过充分沟通和探讨, 一起完成了《专题研
讨论文集》。
党的建设就是要围绕学校“建设一流品质院校”的中心任务来抓落实, 坚决摒弃形式主义, 要通过抓党的
自身建设,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在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把握方向、提供强大的推
动力上, 使“先锋论坛”成为为广大干部的“充电站”。有的干部在科研上是把好手, 但走上领导岗位后
显得束手束脚, 学校党委便主动联系, 积极“帮扶”, 采用“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 将“理工男”通
过熟悉地域文化、“和合文化”等方式培养成为学校干部的生力军。
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武装自己, 才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6]党的建设与优秀的传统
文化是相融相通的。有的学院将“先锋论坛”的活动搬到地域文化的现场。如将“一代廉吏”暴式昭纪念
馆挂牌确立为校廉政教育基地, 参观苏州枫桥景区历史遗迹, 批判吸收“和合文化”的合理因素, 感知传
统文化魅力, 写下如何搞好党建的感悟。党员带头讲风格、比胸襟, 就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党员干
部率先垂范, 能使各项管理制度顺利落地;党员干部的和合文化修养, 能够影响和感染其他同事, 真正在校
园内形成“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局面。而领导班子的优良作风是无形的生产力, 也是学校的软实力。
由此, 近年来学校荣获了江苏省模范教工之家、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3 结束语
“先锋论坛”在促进文化融合、改善师生关系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学校通过“先锋论坛”倡导互谅、互
让的宿舍文化, 营造出创先争优、勇于实践的学习氛围, 校园整体上呈现出“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争当先
锋”的良好局面。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 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之地, 也是新思想新观念发源之地。伴
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 各种思潮对学校的影响越来越直接, 学校主导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
识形态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我们通过“先锋论坛”这样的形式, 结合地域文化, 强化思想引领, 形成了
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使学校党组织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