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平台之一的“校园贷”在短短几年内迅猛生长起来, 因其门槛低、审核快、放贷快而得
到不少大学生的青睐。在校大学生作为有着强烈消费意愿的一个群体, 又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 校园网络
贷款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一些大学生抵御诱惑的能力不强, 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 加之部分网
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资费标准等手段, 诱致学生超前消费, 有的学生甚至
陷入“高利贷”的泥潭。[1]基于此, 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生
源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我校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现状, 并对陷入“校园贷”陷阱的
学生个案进行分析, 以期构建大学生校园网贷风险防控体系, 切实保护大学生的消费权益, 使之不再陷入校
园网贷的骗局, 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1“校园贷”发展现状的数据分析
对于“校园贷”的发展状况, 通过深入我校各院系进行访谈、问卷等形式采集数据并加以分析。调查时间为
2016年8月至2016年11月, 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14份, 调查对象为我校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 覆盖范围相对较广, 具有一定的全面性、有效性。
1.1 大学生月生活费预算及来源
大学生月生活费的多少, 是决定其是否使用以及使用多少“校园贷”进行借款消费的内因。接受调查的314
名学生中, 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有20名, 500~1000元之间的有104名, 1 000~1 500元之间的有109名
, 1 500~2 000元之间的有65名, 2 000元以上的有16名。可见, 6.37%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
67.83%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1 500元之间, 20.63%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 500~2 000元之间, 5.08%
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2 000元以上。但大学生超前消费意识较强, 加之当前消费环境的快速变化, 以及虚荣
心支撑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容易使其超额消费, 也因而给“校园贷”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 81%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于父母, 这样一种固定的获得模式在自控力不强的情况下, 很容易使得大学
生们愿意尝试提前消费自己下个月的生活费, 长此以往陷入“欠—贷—还—欠”的恶性循环中。13%的大学
生生活费来源于勤工俭学, 3%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于学校的助学金, 3%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于校园贷款。
1.2 大学生对“校园贷”的知晓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43%的同学是通过广告单页知道“校园贷”的, 13%的同学是通过APP推送消息知道“校
园贷”的, 6%的同学是通过同学推荐得知“校园贷”的, 38%的同学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校园贷”的。这
说明“校园贷”已经有一定使用人群, 且这些受众隐形的扩散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
9%的学生认为“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 20%的学生认为“校园贷”是创新金融, 28%的学生认为“校园贷”
是普通贷款, 43%的学生则认为“校园贷”是高利贷。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校园贷”并没有清晰客观的认
识, 混迹于校园里的各类贷款使同学们难以分辨真伪, 这也是“校园贷”频繁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2]
1.3 大学生对使用“校园贷”的态度
诚然, 大学生对“校园贷”的看法会受到特定时间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 例如政府政策的出台、学校的宣
传、周围同学及自身的使用状况等。但不可忽视的是, 大学生的看法也将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校园贷”市场
的发展走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支持“校园贷”学生占22%, 反对“校园贷”学生占51%, 对“校园贷”持
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27%。这表明“校园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劣势, 既能短期解决大学生用钱紧张的问
题, 同时又出现了各种负面问题。“校园贷”的发展前景依然没有定调, 仍然需要强有力的约束方法避免社
会问题的出现。
1.4 大学生借贷后偿还的方式选择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7%的同学会选择打工做兼职, 这部分学生必然会牺牲自己的学习娱乐时间而谋求外出
赚钱以偿还所欠的贷款费用, 其中不免有部分同学难以赚到用于还款的钱;30%的同学会选择用剩余生活费来
偿还, 这容易导致后面的生活费紧张, 从而会考虑选择其他的方法偿还贷款, 不排除再次贷款。13%的同学
无力偿还, 一旦逾期未还, 一是需要支付不少的违约金, 二则催款、逼债接踵而至, 对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
力, 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甚至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2“校园贷”现存问题及原因解析
2.1 现存问题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校园贷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消费需求, 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
和合理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2017年4月11日, 在泉州一高校旁的学生街某宾馆, 厦门华厦
学院大二的一名女学生因卷入“校园贷”, 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选择自杀。[3]2016年10月上旬,
广西南宁一大学生以做生意为名向同学借款160多万元, 却因赌博有90万元无力偿还, 留下遗书自杀。[4]再
以我校为例, 截至目前, 我校学生陷“校园贷”骗局的多达80人, 涉案金额高达92万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
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也给校园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寻求解决之道迫在眉睫。
“校园贷”不透明的发展方式和不良的监管方式, 不仅助长了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透支消费、盲目消费
、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也导致了诸多学子深陷连环贷的泥沼之中, 乃至消磨了刻苦学习的意志。因此
, 政府相关部门应快速建立健全和完善针对“校园贷”的各项监管制度。[5]
2.2 原因解析
(1) 市场监管不成熟, 法律法规待健全。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兴起, 分期平台不仅有实物买卖, 还涉及金
融领域。由于监管不到位、行业门槛低、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不够, 造成分期市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乱
象。一些不良“校园贷”平台对借款人资质审核形同虚设, 以贷款为名, 冒用、盗用学生信息骗贷的情况屡
见不鲜, 给学生造成极大困扰。除此之外, 还涉嫌发放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6]政府对于互
联网金融平台应当加强监管, 明确监管职责, 健全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配套建立快速投诉通道, 对企业完
善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机制。
(2) 大学生自制力弱, 财商教育待补强。为什么“校园贷”能迅速立足大学?因为有需求、有市场。“校园
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 与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情绪化消费等导致的短期缺钱现象一
拍即合。对缺乏理财经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 对消费的合理性认识尚存在不足;加之, 不同家庭背景
的同学之间容易引起攀比消费;再者, 大学生的财商教育、金融安全教育严重缺乏, 没有形成成熟的消费理
念。[7]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网信安全部门、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等专业人士, 在校内开展网络知识、金融
常识讲座, 普及各类诈骗陷阱的防范措施。
(3) 风险防控不严密, 政校家责无旁贷。首先, 缺乏完善的“校园贷”体系政策, 由于不需要信用证明、收
入证明, 大多数校园分期贷款平台仅凭学生证、身份证就能贷款, 充分暴露了校园贷款的漏洞风险。其二,
大学生缺乏风险保护意识, 对校园贷款的利息及各类隐形费用没有正确客观的认知, 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巨大
风险。其三, 大学应对校园借贷的这股浪潮采取有效的措施, 帮助学生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并做一定的宣导
工作, 而不是袖手旁观。最后, 政府、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 构成严密的防控体系, 共同应对校园贷的危
害。
3“校园贷”风险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要彻底净化高校校园网贷环境, 还需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联动, 通力协作, 让学校与家庭参与进来, 共同
审查借款学生的真实需求, 一起监管借款学生的借款用途。政府在社会化大环境中出台约束性政策, 学校配
合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有益的宣导, 家庭作为孩子的经济来源方要从根本上做好防控。
3.1 政府应加大对校园网贷的监管力度, 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行业, 行政机构对各网贷平台的监管薄弱, 制度和法律尚不完善, 亟待健全。虽然政
府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了有关规章制度, 但具体落实的方针还未细化, 且精准政策的出台并未与互联网金融
市场发展的环境步调一致。因此,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实施细则, 加强行业监管
, 严厉打击不法企业, 净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环境, 使互联网金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保护高校学生的消费
权益。[8]
3.2 学校完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首先,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关心他们的消费心理, 培养其“绿色消费观”
。[9]对于“攀比消费”“冲动消费”及时发现及时教育, 倡导健康消费、理性消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全程,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 对学生个体自我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 可用的资源是很少的, 包括自己的时间、金钱
和环境。而对于金钱的管理能力在此阶段尤为重要,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而消费欲望又强烈, 如果
他们想购买手机、相机等超出自己购买能力的商品, 就会采用网上分期这种超前消费模式, 而超前消费、过
度消费, 会让大学生对金钱的概念有所缺失, 并且一直处于还债状态, 严重者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 大
学生应做好自己的财务规划, 合理消费。
再次, 树立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校园贷”所酿成的悲剧, 有很多是借用别人的身份信息在不同的平
台上多次贷款, 由于审核不严格, 这种借用别人身份信息贷款也都能成功贷到, 最终的逾期费和违约金都将
落到办理贷款所用身份信息者身上。因此, 学校有关部门应与时俱进, 在互联网金融普及的今天, 要向学生
宣传有关网络诈骗的案例,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网络金融操作, 如何预防网络诈骗。告诫学生不要轻易向
任何人泄露个人信息, 提高在网络上和现实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最后, 培养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鉴别能力。当“零利息”“零首付”“线上审核”等网络贷款广告充斥在我们
耳边时, 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 相信人性本善, 没有对各种条款做深入了解, 没有对关键信息做细致鉴别,
就在校园中介的煽动下草草签约, 等到拿到货物或贷款时, 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
络贷款的陷阱。因此, 大学生要学会甄别关键信息,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风险控制意识, 这是防范校园
网络贷款风险必须具备。[10]
3.3 家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提高独立生存能力
父母对子女消费观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和方法会在无形中被子女所效
仿。因此, 为了防止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 首先, 父母要秉持理性健康的消费观, 养成勤俭持家的良好
习惯,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 父母要及早帮助子女培养理财和计划消费的习惯, 注重财商养成, 保
证孩子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独立生存。
4 结束语
“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必然产物, 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乎大学生消费需求的, 但在现实中却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 更多的是给学校、学生和家庭带来了种种弊端。现阶段, 学校对校园借贷已经有了充分的
防控意识, 大学生及其家长的风险意识与金融素质也正在稳步提升。随着政府有关政策的进一步收紧, “校
园贷”在可预见的未来将逐渐走向正轨。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何应对“校园贷”危害
的风险防控体系, 进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理性消费、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