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04期
1-3
出版日期:2018-12-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再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之为这个民族的最本质的东西,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根本的要素。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尊重、敬仰与传承、发扬、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变化,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发扬的基础上, 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之源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传承五千年而未中断过的, 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对传承文化基因、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国家统作用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换言之, 国家层面, 强调“民本”,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在社会层面, 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个人层面, 推崇“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 主张“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在爱的前提下主张“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在国家利益上, 强调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 倡导“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的精神;在“利”和“义”上, 强调“先义后利”和“见义勇为”;在做人做事上, 强调讲究信用, 遵守承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文化积淀, 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2] 1.2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血脉之源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 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 涌现出了无数英烈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形成了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以井冈山斗争为例, 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有4万多红军战士血染井冈山, 由此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 形成了长征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中, 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同时, 涌现出了夏明翰、杨靖宇等革命英雄, 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奋发图强、无私奉献。革命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遗产。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 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摆脱贫困、早日实现强国富民之梦,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有王进喜、焦裕禄等一大批时代楷模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此期间, 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等, 具有社会主义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反映, 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的精神动力的源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一个统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之源,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血脉之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之源。三者在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上具有连贯性, 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撑。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仁者爱人”, 讲“正义”、讲“兼爱”, 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得到发扬光大。古代先贤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自觉追求。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强调人的“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 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荀子认为:“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综观古今历史, 凡是能成就伟业者, 都十分注重个人品德的养成和锤炼。所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渊源之一, 没有前者的长期发展和丰厚积淀, 就不可能有后者的形成和发展。[3] 中国革命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优秀革命者,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实践中,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正义、勇敢的精神, 形成的为了理想信念,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强调一切先进分子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 随时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一切革命者都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革命文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点, 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活着的传统。[4]在中国当代,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已经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要在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织碰撞以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就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矢志不渝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相吻合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应该做到继承、传承、创新、转化相结合, 使中华文化绽放出时代之花。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内容更加丰富, 形成了讲理想、守纪律、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 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指引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深厚土壤, 也是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革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三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和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就要坚守好中国文化阵地, 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整理、传播、创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体系之中, 使城市、乡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自觉担负起宣传、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同时, 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使其获得最广泛的认同,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同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2 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我们不能故步自封, 必须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善于吸收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的精华, 加以糅合创新,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必须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观点,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认真继承中华文化、尊重历史传承, 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3.3 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要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组织专门团队集中攻关, 提炼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研发推出一批国外民众喜欢的文创产品, 让中华优秀文化深入人心。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 创作和翻译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图书、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剧等, 打造更多体现国家水准、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 打造中华文化交流品牌, 加强媒体、智库、民间等多层次合作, 广交全球朋友,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4 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