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 持续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既是基于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
要, 也是契合社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综合考量。高职学生缺乏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
生认知不够, “职业技术学院”仅从字面的意思理解, 直观感觉就是学技术, 没想过要学人文方面的知识
, 重技能轻人文;二是家长不够重视, 他们认为孩子上了高职就应该以谋生为手段学好技术, 有一技之长
即可;三是编写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教师不够重视, 尤其是以工科院校为主的高职学院, 教学计划中
基本没有提升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
要的人才, 应该加强对大学语文的教育, 尤其是传统的诗歌教育, 通过诗歌的分析鉴赏来让学生在生活和
学习中去体会诗歌所包涵的风物之美和人文、家国情怀。
1 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1.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 最早在《易经》中出现:“小利有攸,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观察天道运行规律, 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 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人文素养”即人类创造的人文科学加上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其实人文素养是个体的人通过读书学习
不断修正和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过程, 并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1.2 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 通过诗词鉴赏学习, 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孔子说:“温柔敦厚, 诗教也。”儒家诗教中的教育,
着重点无疑是道德情操方面, 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教导, 而是至性至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 就
是通过诗歌中的美感教育来陶冶学生情操, 来怡情养性。诗词中的艺术对于主观的情境必“出乎其外”,
对于客观的情境又能“入乎其中”。[2]学生们可以在想象中领略它、玩味它, 培养对自然万物的欣赏之
心, 从而热爱自然, 能涵养处人, 培养同情心, 达到温柔敦厚, 就是具备人文情怀, 是儒家“仁”的表现
。孔子曾教育儿子, 告诉他:“不学诗, 无以言!”确实, 在中国古代, 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 具体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情境, 使人置身其中, 便自然
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3]优秀的诗词是经典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熏
陶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 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传承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2) 通过诗词鉴赏学习, 唤醒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们在初高中时期时学习的诗词只是为了
应付考试, 没有理解诗人创作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在鉴赏辛弃疾词《水龙吟》时, 可让学生知道辛
弃疾一直是要上前线抗金, 可南宋朝廷无能, 一昧求和。辛弃疾不能施展他的抱负, 于是在词中大量用典
, 如:“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和陈登谈论许汜“求田问舍”, 耻笑许
汜没有家国情怀的故事。通过诗词鉴赏学习, 让学生了解中国深厚的历史故事。当今的大部分学生都只是
停留在会背的程度上。而没有真正的搞懂它。所以说大学时期开设相关诗词鉴赏课程很有必要, 因为学生
此时的心态平和, 老师又不要求强记, 只是以鉴赏的态度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这样的教育
效果也更加有效。
1.3 诗词鉴赏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典, 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它包罗万象蕴
涵丰富,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自然知识、人文历史知识。通过历代诗人的诗词作品, 了解到诗人背后的人
生、宇宙境界。透过诗词的感情教育来培育当代学生立身处世的胸襟,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 尤其能
弥补高职学生欠缺的历史文化知识, 可让高职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
(2) 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语言的美、情感、意象可以使学生感受、
欣赏美。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 被诗歌潜移默化地熏陶, 即是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能体会
不可言传的愉悦, 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古典诗词的教学, 会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形式、特质有一
定程度的领悟。审美情感力要求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富含理性, 理解审美对象深刻的社会观念。[4]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此诗前两句从声音着眼, 以
说话的声音衬托出山的静寂;后两句从光线着墨, 以落日的余辉衬托出山林的幽暗。
(3) 通过古典诗词教育塑造高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功利之心是人心疲惫的重要原因,
老是不断计较自己的得失, 人生也就根本无平静而言。但是说到容易做到难, 怎样恢复宁静的心灵, 多读
古典诗词, 从而品味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 词人是怎样摆脱困苦而在精神上超脱自己, 如苏东坡因乌台
诗狱案莫名被贬黄州之时, 他苦中作乐, 永不言败, 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如前后《赤壁赋》和《定风波
》中的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带给后世永远的精神食粮———通达
积极的人生观。这些无形的精神力量都可以从诗词教育当中受到作者优秀人格品德的影响。
2 通过诗词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2.1 利用选修课平台开齐开足人文类课程
开设文学类公选课, 如“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国学启蒙”等。这样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作为艺术
审美教育学生的特殊载体, 从而阐释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一般在校生要选修三门, 并
纳入学业成绩考核中。首先考核学生的出勤率, 如果一个学生连上课都约束不了自己, 还谈什么素养。二
是考核学生上课表现, 勇于和老师互动或是课堂主动要求朗诵诗词的学生, 老师会给他们加分。最后是课
程大作业, 就是要求学生把课中所学的内容, 感悟成自己的文字, 写出一千字课程心得来做为最后的成绩
。[4]
2.2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
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拓展诗词育的空间, 延伸诗词教育的时间。当下已经进入21世纪, 正是互联网飞
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可利用博客, 在其中写作与诗词等古典文化相关的文章, 自己心灵得到净化的同时,
也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另外, 还可以利用各团总支官方微信, 在微信中应季节的变化加入大
量应景诗词。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诗词教育为主,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业余文化活动, 如读书心得报告会、诗词接龙大赛、猜灯谜等活动
。还可以组织学生,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从与古代的“先贤对话”中选择一个典型的场景作为师生来表演
的对象。
3 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
3.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入或创造一定的情感色彩,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
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 并能让学生的心理功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 净化人的心灵,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作用, 有利于锻炼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选好诗词内容, 根据内
容再制作精美的PPT, 把学生带入一个视角美的情景。
3.2 吟诵法
诗歌源于劳动, 是古代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劳动号子产生的, 平仄交替、韵律感强, 最适宜吟诵。
课堂上带学生诵读, 当教师分析完每一首诗词后, 让学生集体诵读, 并给予他们肯定的意见。学生在吟诵
过程中, 会被诗人的一首首作品而打动感染, 达到心灵和人文精神的契合统一, 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3.3 比较法
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比较法。通过比较, 可以了解不同作者作品中的思想内容、风格特色和
表现手法等, 为进一步分析理解鉴赏诗词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如在“唐诗鉴赏”课程中最后讲到李商隐
, 拿李商隐《蝉》这首诗时来讲解时, 就要和虞世南所写的《蝉》、骆宾王《在狱咏蝉》三首对比讲解鉴
赏。李商隐的蝉是:“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蝉儿栖息在大树高枝之上, 食物只有树汁, 难以果腹
饱足。李商隐感叹自己也是这样为人清高, 导致生活清贫。而虞世南所写的《蝉》:“居高声自远, 非是
藉秋风。”比喻立身高洁的人自然能美名远播, 并不需要巴结权贵而求得帮助。骆宾王所写的《在狱咏蝉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通过说明蝉儿的生存环境艰难, 比喻自己激昂的言论受到压制不自由
。后世人把他们三人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虞世南是“清华人”语、骆宾王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是“牢骚人”语。不一样的人听到不样的蝉声, 因着各自的境遇和心态不同, 便可以比较升华出不
同的意境, 也是诗歌的有趣之处。
4 结束语
当今经济迅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就必须不断创新和自我调整。在实施专业教育
的同时要加强通识教育, 只有将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相互渗透, 才能启迪高职学生智慧和提高学生自身修
养。高职院校可加强“诗词鉴赏”等文学类公选课的开发和建设, 通过诗词鉴赏教育课程, 让高职学生在
知识和技能积累的过程中培养更广阔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