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自主招生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2012年教育部牵头建200
所国家级示范、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和若干试点院校,开启了自主招生模式,2013年起众多高职院校与民办
院校开始了自主招生。从招生规模看,2007年全国自主招生人数有5 000多人,至2012年飙升至78000人,规模
逐步扩大。从全国高校录取率看,2008年全国考生1 050万人,录取599万人,录取率为57%;2012年全国考生
915万人,最终录取685万人,录取率达75%;2015年全国考生942万人,计划录取700余万,录取率仍为75%,还有
增加的趋势。高职院校在保证招生规模的情况下,录取率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但是,广大高职院校目前必须
面对的问题是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如何提高自主招生类学生的教学质量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材是优
质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必须有一套具有适应性的教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 适应性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理论中,对学习动机的分析表明,任务越容易越能产生最佳的学习动机,激起动机水平也会越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不能让其产生挫败感,而造成上课听课意愿
低,学习成绩差等现象。这种情况在自主招生类学生中尤其突出,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分析其主要原因
在于高职类教材的编写往往建立在完整中学知识层次基础之上,而这类学生中学阶段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必
然会导致学习动机的降低,适应性教材作为知识内容的过渡可以弥补这一缺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认知水平遵循逐渐分化与整合协调的原则。高职教材内容适应中学知识结构,才能完
成专业基础课程的过渡,也体现认知水平的逐渐分化。适应性教材可建立自主学习模式提高学习认知水平,
避免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协调。
1.3 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负反馈去加强或减弱在大脑中形成的联结。先看一个实例,机电技术
专业普通高考学生与自主招生学生部分课程不及率对比如图1所示。显然,自主招生类学生成绩远不如普高
学生成绩,这主要表现在自主招生类学生中学阶段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了学习成绩不佳,产生了不想学、不愿
学的想法,降低了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学习定律中最重要的效果定律,学生学习知识以后,会产生一定的结
果和反馈之间建立的联结,会使学生心情愉悦,学习效果增强,反之学习效果减弱。适应性教材作为知识内容
的过度,可以避免学生学不懂、不愿学的情况,让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感,产生愉悦的心
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图1 机电技术专业课程不及率对比图
图1 机电技术专业课程不及率对比图 下载原图
2 自主招生模式下高职教材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2.1 基础知识薄弱,教材内容结构断层明显
目前,高职院校在招生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为了保证招生计划顺利执行,许多专业不得不文理兼招,甚至
出现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现象。自主招生类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结构的断层情
况,主要表现在文科生对中学阶段理科类课程掌握有限,理科生对文科类课程亦是如此。
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的状况非常明显,入学途径包括普通统招、自主招收、对口单招,部分院校还具有注
册入学招收资格。复杂的生源为同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带来了难度,学生知识层次众多,教材选用与教材
编写没有进行细致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教材内容的结构出现严重断层,教材未能针对本专业课程的基础
部分作很好的内容过渡,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较大的困难。
2.2 教材引导性内容偏少,忽视自主学习需求
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现代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育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表现才能反映出来。教
育目标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的,所以教学效果也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来决定。自主学习效果强调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高职教材使学生对自主学习缺乏理解,不能激起学习动力,自主意识缺乏,不愿意去学习;
另外,有部分学生想学但教材内容缺少过渡,难度大导致看不懂,严重影响了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究其原
因,主要是教材内容引导不足,制约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
习的教育模式,因此,教材引导性内容不容忽视。
2.3 教材纸质编写居多,立体化程度不够
立体化教材是指基于多种教学资源的课程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
要,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立体化教材通常采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多样性教材资源,资源强调针对性,完成教与学
的双向性。[2] 目前高职学校大多只使用纸质教材,纸质教材的流通性差,笨重不易于携带,容易损坏,知识
含量有限,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3] 而基于网络的电子化教学资
源能够加强教师与同学的交流,并能够实现内容的及时更新。只有建立配套的动画、视频、虚拟现实仿真训
练设施等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4 理论体系追求完整性,实践教学比重不足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强调现场操作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
养,理论以够用为准,理论为实践应用服务,理论系统性转为应用系统性,由重理论转为重实践。目前高职教
材存在大量本科压缩型教材,这不能真正体现职业性。这些教材主要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内容偏
多、理论偏深,课程教材之间关联性差,以传统实验、实训指导教程为主完成大量实践性课程,并未完全过渡
到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制约着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用人单位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加
以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偏多,而实践应用的能力不足;同时,教材的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
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3 适应性教材建设的途径
3.1 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建立适应性教材
(1)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建立校本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适应性,分析学生的知识层次,全方位掌握教与学
之间的问题和现状。教材是教育中教学的关键条件之一,教材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人才
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与知识的更新。适应性教材建设中,减少
教材内容广度,降低深度,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教材应做到实用、科学、新颖、精炼、发展,体现适应性教
材的过渡作用。同时,以实际问题为分析依据,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做具体分析,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让其能够轻松完成当前阶段的知识点。适应性教材可以完成知识层次结构的过渡,避免了学生不学、不看
、不听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使其根据学习中新的需求去实现个性化的想法,增加学习主
动性。
(2)针对现有教材,建立匹配的适应性教材。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建立对应的关联教材,解决学生知识层次薄
弱的问题。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建立中学阶段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数学计算、物理原理、化学
现象与地理、历史、生物等诸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当前教材关联适应。把高职教育课程难点分解为数学计
算过程、基本物理现象或基本化学原理等,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点分解图
图2 知识点分解图 下载原图
3.2 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联通教材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而发展的学习理论,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模式。在适应性教
材编写过程中,在教育领域中联通主义应用尤为突出,采用联通主义关注知识源的联结,设法去解释知识,在
学习者头脑中形成沉积。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可以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大大提高学习的
趣味性。学习过程是以一种交互式关系进行、以分布式的形式认知,利用自身和周围资源整合式学习,实现
知识的流通。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与关键是交互,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或遇到知识点难点,适应性教材
应对难点有基础性的知识点解答。如计算、物理原理、化学现象等旨在与中学知识相关联,并使学生知道如
何做。此外,内容应明确,并引导学生主动查阅,知道原因后,在知识点上应有知识创新,让知识点之间形成相
互的连接状态,进而形成一种联通化知识结构,如图3所示。
按课程培养方案和重要知识点,依靠现代通讯方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教材,包括教材、教师参考、学习指导
和习题库等部分。在此基础上,应将课堂讲授的视频、课外辅导、电子教案、素材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
、实践过程、生产环境等与媒体素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有机结合,建设各
具特色的课程教材学习包,提供教学整体方案,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
3.3 突显职教特点,精理论、强实践
高职教育首要特点是职业性,这也决定了教学应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应具有两个层次的定位:一
是知识理论的准确定位,遵从理论够用的原则;内容强调针对性,兼顾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
;确定难易程度,符合专业课程标准需求与行业前景需求。二是在教材编写融入应用型知识的内容,以立体化
教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保证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应用技能的强化。
图3 联通化知识结构图
图3 联通化知识结构图 下载原图
教师应把自身教学经验、专业人员娴熟的实践技能与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置入教材之中,使
教学内容符合行业新规程与新标准,达到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确定的职业证书的要求,明确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
4 结束语
现代化教材应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能够全方位、多形式传递各类信息,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愿
学,教学效果好。只有与时代不断融合、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
,不断推进教材建设与完善,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