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01期 5-7   出版日期:2016-03-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形质与情性——楷书与草书的艺术特征


0引言
唐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 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 不能成字;真亏点画, 犹可记文”。[1]这段话是孙过庭关于楷书与草书的基本特征区别的重要论断。是将楷书与草书进行比较, 提出了“形质”与“情性”两个书法的核心要素, 以及“点画”与“使转”两种不同的运笔和结字的方式方法, 涉及到“点画”—“使转”, “形质”—“情性”意思相对的两对概念;是为了说明楷书侧重于表现书法静态、空间美的意境, 草书则侧重于表现书法动态美、流动美的意境;同时也是为了说明楷书、草书两种不同书体在表现其视觉形态和思想情感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方法, 甚至是反向而为之。但“点画”与“使转”, 既可指书法艺术中两种不同的运笔、用墨方式, 又可指是这两种不同运笔、用墨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视觉形态特征, 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书法的“形质”与“情性”的表达。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它传递的信息, 既包含可视的物质形态, 又包含思想情感的精神内涵。“形质”是指书法艺术的物质形态, 是指具体可视的视觉形象, 如:笔画、线条和造型;“情性”则是指书法艺术中的神采、神韵, 意为人的“思想情感”、“性灵”, 是关于精神内涵的表述。“形质”和“情性”, 有实有虚, 有形也有意, 既涵盖了可视的物质形态, 又拥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如此则完整地构成了书法的形式和内容。书法艺术中的“神采”等精神方面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形质”等可视的物质形态才能够被表现的, 也就是“虚”是要通过“实”才能显现, “意”唯有依附于“形”才能被传达、被感受。所以, 书法应以塑造可视的物质形态—“形质”为基本目标;各种书体, 唯有明晰其各自不同的“形质”, 才能准确地表达各自的思想情感—“情性”。
1形质
楷书与草书的“形质”, 孙过庭说, 楷书的形质在“点画”, 草书的形质是“使转”。所谓“点画”, 必定讲究“笔法”“用笔”, 即“提按顿挫、一披三折”, 同时也很注重空间的布白。这里的“点画”、“使转”既可是名词, 也可是动词, 也就是说“点画”在楷书中、“使转”在草书中都侧重于运笔、用墨所形成的可视的物质形态;而“点画”在草书中、“使转”在楷书中则又分别侧重于表现运笔、用墨的动作和运笔、用墨时所形成的神采、意境和意蕴。因此“使转”与“点画”是相对的, 由此可见“使转”、“点画”在形式和内容上, 可以互相转换, 互为表里。故“点画”和“使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视的物质形态—“形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即运笔、用墨书写过程中所留下的线条轨迹。草书和楷书的“使转”与“点画”虽然都是运笔书写的动作和笔迹形状的反映, 而且相互关联, 但从运笔动作方面讲“使转”强调的是视觉上连续性、圆转性, 以利于书法家情感的表达;而“点画”则侧重于运笔、用墨书写过程中的提、按、顿、挫, 以便汉字可视形态的塑造。这其实正是楷书可识的实用性和草书的纯艺术性的不同之处。它们都以各自特有的可视物质形态—“形质”, 来表现独自的思想情感—“情性”。孙过庭认为仅仅在形式特征上来区别楷书和草书的不同, 还是不够充分的。于是他紧接着他又说, “草乖使转, 不能成字;真亏点画, 犹可记文”, 意思是说“使转”作为可视的物质形态—“形质”对于草书, 相较于“点画”作为可视的物质形态—“形质”对于楷书更加严格、重要;楷书的点画形态不够准确或不够完美的话, 还不致于影响文字记述、可识的实用功效, 无非是不能作为艺术佳作而已;而在说到草书时, 则强调“使转”不仅及其重要, 而且要求也非常严格, 即:使转笔意稍有不慎, 则也就不能成其为字, 就更谈不上是什么艺术品了。[2]可见, “使转”作为“形质”对于草书来说, 实乃关键之关键。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楷书和草书不仅在其艺术表现方面不同, 而且还有功用的不同, 草书只能作为纯艺术形式而存在;而楷书不仅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鉴于以上分析, 从这一重要论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若要用楷书或草书表达自己的情性, 那么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可视的基本形式特征—“形质”。在“形质”方面, 楷书侧重于可视的物质形态—“点画”;草书则侧重于可视的物质形态—“使转”, 这不仅是楷书与草书存在的可视的视觉形态特征,同时也是各自内在思想情感—“情性”表达的内在需求。不过作为纯艺术形式的草书若在“使转”上不严守法度, 稍有不慎则就不能称之为艺术;而在楷书中“点画”即便不合书法的法度, 但其书写内容在识读上,可能还不会受到影响。在楷书、草书这两种不同书体中, “点画”与“使转”是两种运笔、用墨的过程和结果, 是共存并兼容的。“点画”与“使转”都非常重要, 缺一不可。主要是对于不同的书体那个方面是主要的, 哪个方面是次要的, 也就是谁主谁次的问题。
2情性
“情性”, 即神采、气韵。是书法艺术中人的情绪、情感等精神方面的表现。书法艺术的神采是通过书法作品中“点画”、“使转”及其结字、篇章等一切可视的物质形态相互作用所表现出书法家在特定环境下心境、性灵、胸襟、品格、审美意趣等思想情感表达的精神内涵。追求神采、气韵, 表现性灵始终都是书法家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3]此时的“神采”也就是指书法艺术中思想情感—“情性”。他将“情性”作为书法评判的最高旨归。书法作为人类艺术形式的一种, 自然是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表现的载体, 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情性”为最高宗旨。宋代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曰:“凡书, 精神为上, 结密次之, 位置又次之。”[4]清包世臣说:“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 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书法所以不传也。盖必点画寓于使转之中, 即情性发形质之内”。[5]书法的“情性”体现了书法作品与人相互关联性, 是书法家情感与性情的表现, 是需要借助可视的物质形态—“形质”来表现的, 是“点画”、“使转”及其结构空间组合所表现意境;是书法家思想情感的精神外化,也可以说书法具有人的某些性格特性。在以“点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楷书中, 适当辅以“使转”则会使作品增添节奏感、动感和韵律感;而在草书中, “点画”寓于“使转”, “情性”发于“形质”, “使转”则为其主要的可视的物质表现形式, “点画”却是作品中“提神”的东西, 是点睛之笔, 其愤然一笔, 犹如高山坠石, 稳稳地立于画中, 使连绵动荡的作品中, 有了间歇停顿的机会, 进而达到寓静于动, 有快有慢, 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形质”与“情性”是书法同于视觉艺术的视觉形态和精神内涵的表现, 它们共同构筑了书法艺术物质形态和思想情感内涵的两个方面。只是两者在楷书和草书中的角色正好互为交换而已。故“使转”在草书中侧重于表现可视的物质形态—“形质”;“点画”则是作品中“提神”的东西, 是点睛之笔, 侧重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情性”。而在楷书中却恰恰相反, “点画”则是侧重于表现可视的物质表现形态—“形质”, “使转”则是作品中“提神”的东西, 是点睛之笔, 侧重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情性”, 使静态的作品中, 有了动态的因素, 进而达到寓动于静, 有快有慢、断续结合的艺术魅力。楷书与草书的不同特征, 即“点画”与“使转”。“点画”构成了楷书的可视的视觉形态—“形质”, “使转”则隐藏于“点画”之内, 决定了“点画”的各种形态, 如此就形成了各家的不同风格, 透露于作品形式的, 也就是书家的心境、思想情感—“情性”;草书则是由“使转”构成其可视的视觉形态—“形质”, 而“点画”的跳宕腾挪, 所显现于作品的, 则是作者的心境、思想情感—“情性”。书法艺术中无论何种独特的“情性”的表现, 都会有相应的可视的视觉形态—“形质”的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特定的可视的“形”, 才能生发出相应的思想情感的“神”。所以, 从自身实际出发, 假如我们在楷书学习中点画、结构方面还不够完善的话, 那么就应该先解决“点画”、结构方面的问题, 只有弄清楚了“点画”、结构方面的问题, 然后才可能对用笔的姿态和意趣进行推敲研究;假如尚未打好草书“使转”的基础, 就一味地摆弄“点画”的“情性”, 结果则是自设障碍, 涉草无门, 也就无法进入草书艺术的殿堂。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 “点画”与“使转”、“形质”与“情性”都是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 不可或缺的。在日本流传的《书谱》中还多了一段话:“草无点画, 不扬魁岸;真无使转, 都乏神明……”文中再次强调了“点画”、“使转”分别在草书、楷书中的特殊地位。由此可以得出草书强调“使转”, 并不是要否定“点画”的作用, 楷书强调“点画”, 也绝非要否定“使转”的重要性。相反, 这正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点画”、“使转”的重要性。只是在不同书体中究竟哪一方面更为重要, 是主要矛盾, 才是关键。孙过庭《书谱》提出了“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以使转为形质……”这个关于楷书、草书的论述, 独到而精辟。当然, 强调草书的“使转”绝非否定“点画”的作用;强调楷书的“点画”也绝非否定“使转”的作用;强调“形质”并不是否定“情性”。只是为了说明, 作为书法艺术楷书若失掉“点画”, 草书若失掉“使转”这一各自书体作为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 那么就在“形质”上就失去了可视的物质基础, 至于“神采”、“意境”、“气韵”、“情性”等思想情感的表达, 也就无从谈起了。
3结束语
实践出真知, 孙过庭是历代公认的草书名家, 他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 总结出“真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 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 不能成字;真亏点画, 犹可记文。”的重要论断, 实乃精辟之至, 得来不易。[6]我们对此论断应该要作充分地认识、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