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01期 102-104   出版日期:2017-03-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培养学生“航海精神”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航海精神”作为海员必备的一种素养, 逐渐被当代的航海教育者提出, 也是航运企业在员工招聘时的最基本要求。其内涵可归纳为:源清流长的艰苦奋斗精神, 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 风雨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 凭栏观涛的求真务实精神, 劈波斩浪的开拓创新精神。[1]

但受专业的特殊性及社会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的船员及在校航海类学生都淡化了对“航海精神”的认识, 使得船员缺少了对航海的真正热爱与了解, 使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培养具有“航海精神”优秀船员的观点逐渐在学校及社会用人单位中形成共识, 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航海精神”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在航海院校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以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航海精神”。

1 调研分析
2016年6-11月, 笔者对浙江省规模以上的36家航运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在36份调查问卷中, 关于“企业对于航海类毕业生的最基本要求”这一问题, 在七个备选项中, 有83%的企业把“航海精神”放在了首位, 53%的企业把“响应能力”排在第二位, 44%的企业把“专业能力”排在第三位。在跟企业人事部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发现, 现在的航海类毕业生对航海这一职业缺少热爱和“航海精神”。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不上船工作, 或者在船工作一段时间就辞职了,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损失, 也使学生也带上诚信缺失的“帽子”, 同时毕业学校的声誉也受到影响。

 图1 企业对于航海毕业生基本要求的调查情况
图1 企业对于航海毕业生基本要求的调查情况   下载原图

2 航海类毕业生缺少航海精神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航海专业特殊性的影响
航海是一个很艰苦的行业, 工作时间不规律, 工作条件非常恶劣, 工作长期疲劳, 使船员从事该行业不仅仅在身体上要对抗高强度劳动, 还需要在心理上忍受海上孤独的工作环境。船上的生活比较单调, 还需要与不同地域的人员相处融合, 这些都给船员带来了较大的困扰。所以, 航海类毕业生在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时会产生退却心里,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最终导致放弃这一职业, 也使得“航海精神”在这里根本无法体现。

2.2 现代船员年龄结构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龄较大的船员都慢慢地退休下船了, 现代船舶上的船员是比较年轻的一代, 其中40岁以下的人员占到50%以上, 80、90后成了船舶工作的主力军, 具体如图1所示。这些年轻船员为船员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但是也存在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缺点。这些船员大部分为年轻的独生子女一代, 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不了打击, 一旦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就不顾事情的后果, 或者放弃工作下船, 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 这些都可能导致船舶出现危险境况, 更体现不出海员的“航海精神”。

 图2 现代船上船员年龄结构组成
图2 现代船上船员年龄结构组成   下载原图

2.3 当前航运业低迷的影响
近年来, 航运业持续低迷, 尽管BID指数 (波罗的海指数) 今年有所回升, 但是航运业整体还是处于非常悲观的状态。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前些年大量增设海员培训机构, 加上航海院校扩招, 导致持有新证的三副、三管持续增加, 但随着航运业的持续走低, 对三副、三管的需求不断下降, 大量的实习生、三副三管滞留在陆地上, 不能及时上船。另外, 由于各企业人员较多, 对刚毕业的实习生并没有足够的照顾和重视, 甚至有些船对学生要求较为苛刻, 不少实习生忍受不了而最后辞职, 也使社会对航海行业产生了较差的印象。

2.4 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 这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 一心只求成绩, 生活上家里基本都为其准备好了, 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读书, 生活不能自理。[2]到了大学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 坏的习惯只会更严重, 这样的学生一旦到船上工作, 就会出种种问题。船上工作环境特殊, 要求严格, 很多学生如果不能适应陆上的工作要求, 就不可能满足船上的工作环境。

2.5 当代社会逐利思想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使一些人产生了严重的利益最大化思想, 不管什么工作首先谈工资。航海类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差, 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上船工作, 主要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 但是现在船上工作收入并不高, 迫于船上恶劣的工作环境, 有很多人放弃了船员这一职业。

3 教学改革的举措
3.1 探索新的专业教育模式
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航海精神的基础。在学生进入学校后应该更早地让其接触专业, 提高对船上工作认知度。比如现在很多高校推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 在学生第一年完成基础知识以及部分的船上知识学习后, 就到企业进行实习, 周期大约为一年,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较早地进入未来的工作环境, 更早地熟悉专业,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不仅要完成船上的工作任务, 还要完成学校里有针对性的课程任务, 这就是一种较好的专业教育模式, 当然这也需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

3.2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现代的学生, 尤其是工科类的学生, 接触人文类知识较少, 承受打击能力较弱, 自我调理能力差。针对这类问题, 在航海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教育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无形地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当然这也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使教师具有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3.3 弘扬航海精神
专业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 对学生进行“航海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同时邀请毕业的高级船员宣传和讲解船上工作, 谈工作与个人理想的实现, 使学生明白航海精神是海航类优秀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每一个人的成就要通过在职业中取得的成绩来实现, 并且要懂得职业经历一般会从认识-完善-实现-超越的过程来实现, 热爱航海这一职业是要不断地追求与完善的。[3]

3.4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所从事职业的最基本要求, 是能否胜任该专业的衡量标准, 也是“航海精神”的体现, 只有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 才能更好地理解“航海精神”。[4]各高校应增加学生职业道德考核标准, 将其作为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评比的基本要求, 这样能使学生明白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3.5 强化半军事化管理
半军事化管理是一种培养航海类学生具备航海精神的手段, 能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实施半军事化管理,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能够锻炼学生具备优良的服从意识、诚实守信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这些正是优秀的航海者所应该具有的“航海精神”。

3.6 切实提高海员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 海员作为全球航运业最大的贡献者, 一直被社会所忽视, 一直处于社会的底端, 属于弱势群体。所以, 应加强各个航海类学校、航运类企业、主管海事部门、交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呼吁政府、社会重视海员地位, 切实提高海员待遇, 使海员真正地成为让人向往的职业。

4 结束语
航运业与亿万人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 航运人才更是航运业的基石。航海精神是航运业积极发展的动力, 所以高校要大力弘扬航海精神, 重视航运人才的心理健康与专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切实做好军事化管理, 与相关的企业、行业、海事部门共同努力, 呼吁社会切实提高航运人才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使航海人把优秀的航海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在一代代航海继承者身上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