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03期 80-83   出版日期:2018-09-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基于“环境、生活、课堂”一体化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0 引言
航运业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航运业的竞争与发展, 关键在于人才。目前, 海员职业素养呈下降趋势, 影响

了海员职业的稳定性和航海安全。因此, 航海类高职院校需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进一步提高我国海

员队伍的国际竞争力。

1 海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海员工作的国际性特点决定了要与不同国籍、民族的人员同事、共处, 并航行于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不同

国家、民族的海员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差异巨大, 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时刻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目前

, 绝大多数中国海员政治立场坚定, 热爱祖国, 但也有部分人思想不够坚定, 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此外, 部分海

员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职业倦怠感较强, 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不足, 工作后很快就转到陆上就业, 造成航海人才流失严重, 成为

我国航运行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海员作为海上运输的直接参与者, 其行为的合法性直接关系着海上运输安全。由于在海员的教育及培训过程中

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养成而轻法律法规教育, 导致很多海员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储备, 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这不但限制了海员个

人的职务晋升, 甚至会产生违法的行为情形。

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海员经常与其他国家的海员在同一条船上工作, 不同国家的海员在文化背景、思想信仰、思维方式等方

面相差很大, 跨文化特征很强。目前我国有部分海员国外文化知识缺乏, 不懂得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教育和宗教背景下的外籍船

员相处, 容易产生语言障碍和生文化冲突。

四是团队精神不强。海员工作艰苦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有时会面临着船舶火灾、爆炸、进水、碰撞、搁浅、触礁、机械故障、海

盗等各种严峻情况的考验。他们既要能根据自己的职务履行职责, 又必须要和其他的同伴同舟共济、通力合作, 因此, 服从意识和

团队精神是船员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是创新能力不足。海员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海员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影响到船舶

的航行安全。[1]但是, 目前有部分海员创新精神缺乏, 动手能力不足, 应对复杂和突发状况的能力不强, 不能有效解决船舶技术

问题。

2 海员职业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是优质生源不足。一方面随着高考学生的逐年减少, 高职层面的航海类专业生源越来越少, 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逐渐减弱;另一

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陆地行业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薪资水平也不断上涨, 海员职业不再具有高薪优势, 航海类专业的

吸引力越来越小。航海类专业为了保证招生规模, 不断地降低生源标准和扩大招生来源, 入学门槛明显降低, 导致优质生源不断减

少。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脱节。近几年, 航海类高职院校为了保持招生规模, 不断地改革招生模式, 高中生源有提前自主招生、高考统招

、注册入学等形式, 中职生源有“3+3”中高职衔接、对口单招及注册入学等几种形式, 使得生源日益多样化。同时, 学生的学习

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而高职航海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思路、模式、手段、内容等方面没有根据生源的变化及时调整

, 使得原有的培养模式与生源现况脱节, 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是职业认可度下降。近些年, 港口国检查的日益严格, 海盗活动时有发生, 致使海员的劳动强度、心理压力和家庭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员收入待遇与陆地职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海员职业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 因此对海员职业的认可度逐年下降, 对航海类专业的认可度也在逐年下降,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3 基于“课堂、生活、环境”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3.1 环境———构建彰显航海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才的成长。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灵魂, 对学生的行为和观念起着无形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一个航海大国, 但还不是一个航海强国, 航海文化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海员的社会认同度比较低, 使得海员缺乏职业

荣誉感, 这样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3]因此, 学校应在校园环境中弘扬航海文化和工匠精神,

以提升学生对航海专业的认可度和海员职业的吸引力。

(1) 积极举办各种航海类文化活动。目前, 国内关于航海类的大规模活动主要有世界海员日、中国航海日、郑和文化节、航海夏令

营等。学校定期举办航海文化活动, 如举办航海展、开展航海征文活动、举办航海专题讲座、举办航海专家讲座等, 可以普及航海

教育和海洋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航海、热爱海洋、献身航海的热情和精神, 增强学生对航海事业的归属感和海员的荣誉感。

(2) 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航海类技能比赛。航海类技能大赛能够深化航海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 扩大航

海职业教育的交流, 增强航海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参加、举办各类技能大赛, 如海员大比武、龙舟赛、专业技能比赛

等航海活动, 能够激发海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的热情, 加强海员交流, 宣传海员文化, 展示海员形象, 也有助于增强海

员职业的影响力。

(3) 经常开展航海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它的一大特色是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内容, 并通

过活动发挥团体教育和实践教育功能。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围绕航海文化建设, 成立与航海相关的学生社团, 充分发挥航海类学生社

团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航海信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2 生活———加强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教育作用
日常生活具备天然的教育作用, 长期以来大多被学校所忽视。[4]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教育, 其作用就是希望将日常生活

的这种育人功能进一步开发、放大和有效利用。

(1) 持续完善半军事化管理。航海教育具有岗位适任性、国际通用性、法律规范性和海上国防性等特征,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观念、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熟练的专业技能、优秀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及安

全、环保意识等较高的综合素养。航海类院校在学校生活中大都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的办法, 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和教育管理, 可

以为学生日后从事艰苦的海上运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操, 提高学生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基本技能素

质。实践证明, 半军事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成效。

(2) 深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高职航海类学生中部分同学缺乏目标感, 出现了一些理想方向和价值观困惑。加强大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要求, 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会议中曾明确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

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 将其贯穿

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学生具备爱国情怀、诚信作风、敬业精神、友善态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追

求, 从而提高海员队伍的政治思想水平。

(3) 主动创新管理育人方法。学校在选择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方法时必须考虑到“育德”和“管理”两个方面。育德是日常生活管

理育人的内涵, 管理则是其实现形式, 两者需要有机融合。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纷繁复杂, 需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 探

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将“育德”融入到管理中。笔者认为学校可采取的方法:一是情感教育法。在生活管理的主、客体间进

行情感交流, 交流过程中重视情感的激励功效, 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 把握他们的情感变化, 抑制和转化消极情感, 凝结充沛、

宽容的情感气氛。二是生活指导教育法。在日常生活管理中设置生活指导老师, 实施生活指导教育。生活指导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

方面, 如:学习、就业、身体、心理、交际等, 便于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 能实现陪伴育人, 激发学生的

潜力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三是真实情境教育法。通过收集、加工生活中的具体片段设计育人环境, 完成特定的育人内容, 达到

管理育人的目的, 引起学生的共鸣, 避免学生因“灌输说教”而产生抵触心理。

3.3 课堂———变革课堂教学的育人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航海类专业学生必须要满足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局的任职要求, 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

国家统一考试, 取得职业资格。因此, 鉴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多样性, 要保证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端航海类技能人

才, 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入手, 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改革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深入改革课程体系。行业的特殊性对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了海船船

员的任职标准, 中国海事局也制定了国家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目前, 高职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学科化”的弊端

, 造成对学生的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而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 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 在高职

航海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 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第一, 课程体系要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航海教育培养目标的精神,

注重学生在海员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第二, 面向海员实际岗位设置课程, 优化重组课程内容, 突出职业应用性和

针对性;第三,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关键”的要求,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5]

(2) 持续革新教学模式。生源的多样化使得高职航海类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存在

较大差异。因此, 为实现统一的培养目标, 高职航海类专业应坚持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一是

根据生源多样化的特点探索“分层教学模式”, 特别是“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二是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积极探索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与航运企业合作, 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让学生长期在船舶上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采用“校—船”双向、“学校教学

→船舶跟岗实习→学校教学→船舶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方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度。

(3) 积极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模式。高职航海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专业建设采用国际标准, 就业面

向全球航运企业, 只有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才能使我们培养的航运人才, 不仅在国内航运市场受欢迎, 而且还能在国际航运市场上

受到青睐。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 为实施STCW公约, 必须加强船员的教育和培训以及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工作的质

量管理。国家海事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 规定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院校、培训中心等有关

机构,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规定, 建立质量体系。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在实施ISO9001教育质量

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获得其他第三方权威机构, 如挪威船级社等的认证, 形成“以学生素质”和“客户满意度”为关注焦

点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双体系育人机制, 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的创新, 强化质量意识,

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有效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随着海员职业吸引力的降低和航海类专业生源质量的下降, 高职航海类专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环境、生活、课堂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营造航海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外部氛围, 加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功能, 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 改进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 谋求有效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提高我国海员队伍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