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04期 88-90   出版日期:2016-12-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基于“学分银行”制度的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应用于发达国家, 是一种学分制度的创新, 能够改变传统高校成人教育模式, 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2010年之后, 这一新型的学分管理制度开始进入我国。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较为适宜应用于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制度, 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适用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人才教育。[1]我国很多学者近年来对“学分银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普遍认为“学分银行”制度是适用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实际情况的。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 应用“学分银行”制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从“学分银行”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出发, 阐述“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与应用策略。 1“学分银行”概念及内涵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由韩国学者在1997年提出, 在此后的多年中, 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学分银行”制度, 是把学习者学习每门课程的学分作为一种计量单位, 寄存在“学分银行”系统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灵活安排学习课程, 没有时间限制, 只要在“学分银行”中所积累的学分满足毕业要求, 既可以毕业, 可以获得相关的证书。在学历挂钩方面, 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学历, 也有着相应的学分要求, 学习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分积累情况, 申请不同层次的学位。[2]“学分银行”的核心内涵, 在于打破了传统高校继续教育的连续教育模式, 广泛地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人员, 并且在教育模式方面, 也进行了改革, 打造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环境, 为更多人员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分是学习成果的计量形式或者说是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载体, 积累学分的过程本身也是接受完整继续教育的过程。[3] 2“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2.1 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 从“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势来看, 其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便在于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 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 在规定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学习目标, 才能够顺利毕业。[4]当学习者毕业后, 再次接受高校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然而“学分银行”制度则不同, 在这一制度下, 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没有限制的, 只要条件允许, 学习者可以一直接受高校继续教育, 选择相应的课程, 这些课程并不是连贯的, 可以更加个性化地安排学习时间。[5]因而可以看出, “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应用, 可以延长学习时间, 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 能够适用大多数行业人员的高校继续教育需求, 对于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学分银行”制度还能够促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同样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2.2 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下, 大部分就业人员并不具备接受连贯性高校继续教育的条件。“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学习者放宽了限制条件, 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 任何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案, 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因此, “学分银行”制度能够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 长此以往, 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 并且也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 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者教育模式方面的改革, 而是从本质上改变了高校继续教育模式, 更改变了核心的继续教育理念, 旨在为更多的人提供高校继续教育, 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为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2.3 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 也就是针对不同学习者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对于学习者来说, 则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 选择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案。例如一些学习者在某些专业性课程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 但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课程, 则可能需求不大。在传统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下, 所有的学习者均是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 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6]而“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 就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创造了基本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方案。当学习者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考核后, 其所得的学分就会计入“学分银行”系统中。借助于这一过程, 就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 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这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策略 3.1 建立个人学习账户, 创新教育形式 首先, 建立个人学习账户, 也就是建立储存课程积分的个人学习账户。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建立起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例如可以将某一专业的一系列课程, 按照难易程度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可以由多个课程组合而成。学习者依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 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每当学习者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后, 其所获得的学分就储存到个人学习账户中。个人学习账户的设立, 可以由高校完成, 也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完成。当个人学习账户的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当换取完成后, 扣除个人学习账户中的相关学分。把学分作为一种货币形式来进行管理和使用, 这也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内涵所在。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学分事实上也就代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这种成绩评价包含了考试成绩和日常学习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 计算成相应的学分。对于学生而言, 学分货币是永久积累的, 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 由于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 那么这种学分货币积累的形式, 也就更利于其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3.2 丰富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中, 丰富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长期接受继续教育, 学习者对于课程的知识需求可能会出现变化。如随着行业技术和时代的发展, 一些专业领域的人员知识体系也会更新, 传统的课程知识必然难以较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所以, 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特别是教学质量较高的高校, 更应当承担起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 以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高校还应当同外校进行紧密地合作, 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课程, 注重于培养有着较强专业性高素质应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也应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3.3 改革学分积累模式, 提升教学质量 改革学分积累模式, 主要是指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中, 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打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分积累模式, 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便于施展因材施教的选择方案。例如高校可以设置不同档次的学分类别, 提高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 降低一些基础课程的学分, 从而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学分积累中, 应当强调专业性课程的完整性, 如果学习者选择了多种同类型的课程, 而专业领域内的其他课程选择较少, 那么就应当降低同类型课程的学分积累总分;或者在学分积累制度中明确规定, 必须选择专业内的所有类型课程, 才能够积累足够学分, 否则不允许毕业。这种学分积累模式改革的关键, 便在于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和学校进行引导, 保证学习者能够学习所有同本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 部分专业还应当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情况进行明确规定。整体而言, 学分积累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 既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包括课程选择自由度、时间选择自由度, 也要保证课程体系构成的主体性, 如要将一些专业中的重要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 从而反映在学分方面, 可以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个类别。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于专业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提升, 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为各行业人员提供持续的继续教育, 满足相关学习者的教育需求。鉴于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 应积极促进“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使得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接受继续教育, 这对于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素质水平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